室內環境中的可吸入顆粒物污染來源:
可吸入顆粒物 (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 μm,PM 10 ):指懸浮在空氣中,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≤10微米的顆粒物。
空氣中的顆粒物來源廣泛:
(1)人體頭皮、皮膚屑、衣物上的污垢和人體活動如室內步行、掃除 等;
(2)燃料燃燒煤煙;
(3)建筑材料和設備石棉纖維、玻璃纖維、螨蟲等;
(4)吸煙煙霧煙塵、焦油等;
(5)其他空調系統產生的粉塵等。
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:
據了解,在可吸入顆粒物中,直徑小于10微米的污染顆粒物可通過呼吸作用侵入人的上呼吸道;當其直徑小于2.5微米時,污染物可進入人的下呼吸道,有時甚至穿過肺泡進入血液。目前,首要污染物就是顆粒物,而其中直徑小于2.5微米的細微顆粒物則是空氣污染要解決的難點??晌腩w粒物還是細菌等微生物依附之物。在可吸入顆粒物中10%左右依附著各種細菌等微生物。
可吸入顆粒物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有很大影響。對其中直徑小于2.5微米的細微顆粒物的研究表明,它們將會增加人類重病及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、促使呼吸系統及心臟系統疾病惡化、改變肺功能及結構、改變免疫結構等。
近年來,許多國家都將可吸入顆粒物研究,特別是直徑小于2.5微米的細微顆粒物的物理化學行為、形成與污染機制、控制技術以及對人體健康影響等研究作 為環境研究的重點。我國是燃煤大國,顆粒物污染嚴重,加強這一領域的研究是我國科學界的一項迫切任務,具有重要的科學和實踐意義。進行學術研究,要以嚴為 本,今后的研究目標應嚴格鎖定為直徑小于2.5微米的細微顆粒物,制定標準,則要以實為本,考慮國情,這樣才能使環保目標落在實處。
可吸入顆粒物污染的治理:
空氣中攜帶的固體顆粒稱為懸浮顆?;驓鈷段?。由于其粒徑不同,大者可在短時間內沉降,小者可較長時間停留于空氣中、其中,中值直徑小于10um者稱為可吸入顆粒物。由于可吸入顆粒物可被吸入人體并停留在呼吸道中,故其對人體的健康影響較大。
對于顆粒污染物,一、二次揚塵和室內濕度過大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。
目前人們主要采用避免揚塵、增強過濾、控制濕度等方式以及控制產生源等手段來避免這方面的污染。
因此,要特別注意生活爐塵和吸煙的污染,夏季通風要注意有紗窗、室內風速不要過大,保持一定的濕度,搞定室內衛生時不要揚塵,不要在居室內吸煙。